这些场景,相信你一定不陌生:
兄弟两人在家里玩得正开心,哥哥突然跑过来说:「妈妈,弟弟抢我玩具!」过了一会弟弟又跑过来诉苦:「妈妈,哥哥欺负我。」兄弟两人经常互相告状,搞得妈妈很头疼。
幼儿园内,午饭时间,小 B 跑去告诉老师:「老师,小 A 把蔬菜丢进垃圾桶了!」
刚开始家长可能觉得还挺好的。这说明孩子遵守规则,会观察,也会及时反应情况。但是次数一多时,家长就开始担心:孩子这么喜欢「打小报告」,会不会不受欢迎呢?影响到未来的人际关系可怎么办?
小朋友爱打小报告是有什么内在需求吗?打小报告是好事还是坏事?作为家长该怎么回应孩子的小报告呢?
孩子打小报告
是确认自己对规则的认知
首先,我们不必为孩子「打小报告」的行为过于担忧,因为这是一种常见的阶段性行为。
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10 岁以前儿童的道德发展处于他律水平,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10 岁以后,才会进入自律水平,对道德行为的判断,大多依靠自己的内在标准。
在 10 岁以前,特别是 5~8 岁这个时期,孩子会非常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而且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而不会考虑行为的动机。遵守是义务,破坏就要严惩。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比如在下面的这个故事里:
A. 一个小男孩约翰,听到有人叫他吃饭,就去开饭厅的门。他不知道门外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放着一只盘子,盘内有 15 只茶杯,结果撞翻了盘子,打碎了 15 只杯子。
B. 一个小男孩亨利,一天趁妈妈外出,想吃厨柜里的果酱,他爬上椅子伸手去拿。由于果酱放得太高,手够不着,结果碰翻了一只杯子,杯子掉在地上碎了。
当我们询问年龄比较小的孩子时,大部分孩子都认为故事 A 中的约翰错得更多,因为约翰打碎了 15 只杯子,亨利打碎了一只,约翰打碎的数量更多。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从这个角度来说,孩子爱告状,是因为他们已经开始有了判断事物对错的标准,有了基础的是非观,是道德认知发展的表现。
但是他们不具备考虑他人动机的能力,只能通过观察行为结果来判断对错。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也是以权威为依据的。
他们要通过向家长或老师这些「权威」告状,来表达和确认自己对遵守规则的认知。
孩子爱打小报告
家长该持什么态度?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面对小孩打小报告,有的家长可能会很困惑,感觉该鼓励,因为这样能形成规则意识。但是另一方面又担心,孩子老这样,会不会影响到社交?万一养成习惯可就不好了。
确实,在这个阶段,成年人约束或滥用权威,一味鼓励或一味禁止孩子的这种行为,对孩子的道德发展都是有害的。
对于打小报告的行为,我们的态度是尽量削弱,而不是鼓励。
我们如果鼓励孩子,让打小报告的行为得到了强化,会产生什么后果呢?
往小了说,会阻碍孩子的社交。不难想象,其他小朋友肯定也不愿意和一个,喜欢打小报告的同伴相处。
同时,鼓励也会阻碍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每当面对冲突的时候,孩子的第一选择就是告诉家长、告诉老师,依赖于权威的力量,而不是靠自己的能力与同伴一起解决面临的问题。
往大了说,也会影响孩子未来的道德发展,甚至成年了,道德水平还停留在幼稚的他律水平。遇事情就告状,或者习惯性地讨好他人,通过他人的喜好来进行判断。
所以,家长到底该怎么做呢?
孩子告状时
家长的正确引导方式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前面说过,面对孩子的小报告,我们应该削弱而不是鼓励。具体来说,可以根据小报告的不同类型做不同的回应。
01 解决冲突,寻求帮助的小报告(耐心倾听加寻找解决方案)
本质上说,孩子告状是因为他们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需要大人的帮助和引导。
当两个孩子产生冲突时,作为家长,不要着急下判断,成为一个「审判官」。想办法把双方都叫过来,听听两个人是怎么说的,问问他们准备怎么解决。
比如两个小朋友抢玩具时,家长可以先问问他们:「你们两个都想玩,但是玩具只有一个,你们有没有想到什么解决办法呢?」如果孩子自己可以想到合适的办法,比如一人玩十分钟,或者石头剪刀布,那么家长只需要进行适当的引导就可以了。
如果孩子还没有能力自己想出解决办法,那么大人可以多提供一些帮助,但是原则依然是避免过多干涉,给予孩子自己解决的空间。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02 发现他人违反规则时的小报告(先肯定再引导)
比如小 B 告状说小 A 不吃蔬菜,这时小朋友打小报告既是希望老师解决问题,也是希望得到家长或老师的肯定,因为自己守护了已知的规则。
这时,我们首先可以肯定小朋友懂规则,并且愿意维护规则的规则意识,之后可以对孩子进行适当的引导。
比如教孩子进行换位思考,「要是你把不想吃的药片丢到厕所,弟弟发现并告诉了妈妈,你心情会怎样?」或者告诉孩子在不违反底线的情况下,可以对他人的行为宽容一些,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03 寻求关注的小报告
当然,也存在一种情况,孩子告状,只是为了获得大人的关注,吸引大人的注意力。这时,我们可以反思一下,是不是平时给孩子的肯定和关注比较少,从而导致孩子出现这样的行为。这也是在提醒大人们,平常多关注孩子,多倾听孩子的想法,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被重视。
家长们可以选择多倾听,不敷衍,并且适当进行引导。比如,该夸就夸,该鼓励就鼓励等。
如果给了孩子足够的关注,孩子还这样做。家长可以采用合理冷漠的方法处理,告诉孩子「嗯,妈妈知道了。」孩子试探几次后,得不到反馈,就会减少这种行为。
当家长们面对孩子爱打小报告这个问题时,要顺应孩子道德发展的阶段,理清孩子的初衷和目的,并且进行适当引导。培养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孩子能够独立面对时,就不会总想着依赖父母了。
本文经由牛津大学儿童与发展硕士,香港大学心理学博士 郑鹊审核
内容策划:王爷
题图来源:站酷海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