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图,进入三联人文城市奖官方网站
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已经举办了三届,成为上海城市更新的重要推手。2015年第一届主题为“城市更新”,2017年第二届聚焦“共享未来的公共空间”,2019年第三届关注“滨水空间为人类带来美好生活”,在杨浦滨江5.5公里开放空间中设置了公共艺术板块,由室内走向了室外。在刚刚结束的三联人文城市奖初评中,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成为“城市创新奖”子奖项入围项目之一。我们为什么想要做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2014年,上海的城市更新遇到了用地天花板,城市外扩式的发展已经不行了,必须要回到市中心做老城的更新。市政府决定把低效的工业用地退让出来,城市需要的建设用地如住宅等在城市老的空间里腾挪。上海老城区的复杂性在于,它有大量已经或即将停产的工业企业的厂房仓库,这些待更新用地需要一个倒逼机制。上海是近代工业最发达的城市,黄浦江沿岸就是上海的工业发展史。因为时代发展和行业转型,传统的工业用地从市中心腾退出来,江南造船厂等移到长兴岛建设,黄浦江不再是主要的运输河道,仓储基地也关掉了。
2019年第三届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主展馆,过去是棉纺厂的毛麻仓库,在活动前完成了保护性修缮。
我们思考,是否可以用艺术植入的方式去做老城里缺少的公共空间?举办空间艺术季,就是想介入城市里没人关注到的、正要发生变化的空间,做一些探索性的活动。机制上,空间艺术季由上海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和文化局主办,与区政府合作,共同激活所在地城市更新。亟待激活的是滨江公共空间。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后,上海滨江工业用地逐渐向生活用地转型,继承世博遗产,通过文化艺术活动激活滨江的公共空间是空间艺术季的初衷。2015年第一届,我们与徐汇区政府合作,改造了一座原来机场留下的飞机库作为展区。活动前,展馆和周边道路加速改造和开通,展馆在展览结束后也继续举办艺博会等各类文化活动,并在滨江陆续落成了龙美术馆等一系列美术馆。空间艺术季就像是催化剂,加速了这片空间的更新。第一届空间艺术季正值上海进入城市更新的新阶段,因此,第一届就以“城市更新”为主题,介绍世界各地城市更新的案例,让大家理解“城市更新”到底是什么,包括旧城改造、工业遗产再利用等等多个方面。比如,世界的很多大城市发展历史中都曾有一条工业“锈带”,这条工业带慢慢从市中心退出来,后期如何改造要结合每个国家和城市不同的条件。
2015年第一届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以展览为主,介绍世界城市的更新案例。
第一届城市空间艺术季以相对传统的展览方式,让市民理解了城市更新的概念,第二届开始做真正的空间改造实践,即推动工业遗产的再利用和公共空间的建设。结合上海市政府要在2017年完成黄浦江两岸45公里滨江空间的贯通开放的目标,我们和浦东新区合作,以滨江空间中的一处重要贯通节点即民生码头地区作为展场,并选中了8万吨筒仓作为展馆。这座筒仓建于二十世纪90年代,曾是远东最大的粮库,当时粮食沿黄浦江水运进入上海,在这里储藏,并分包运到一个个粮管所。随着黄浦江航运功能的外移后,二十一世纪初工厂停业,整个周边区域已经废弃了十多年。
图中左侧建筑为体量8万吨的筒仓,曾是远东最大的粮库,在2017年第二届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期间改造成展览空间。
为了把筒仓变成适合做展览的空间,内部空间进行了改造,增加了消防等设施,并在建筑外加了一组外挂楼梯,方便行人往来、提高景观体验。建成后,很多以前在这里工作的、现在住在附近居民小区的工人,在朋友圈里面呼朋唤友,“我们的原来生产的地方现在变成了艺术空间,你们要不要来看?”这里变成了大家回忆自己过去生活的地方,也让市民重新认识了旧有的城市空间。
筒仓外的外挂楼梯。(摄影:田方方)
我们认识到,筒仓这样的工业遗产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如果把它拆掉,再也不可能去建造类似的东西。虽然它历史不算长,但作为这段工业历史的遗迹留下来是很有价值的。筒仓所在的民生码头区域整体功能改造仍在建设中,展览结束之后继续做文化活动,比如展览、大型秀场、沉浸式演出等,想要打造一体化的文化区域。空间艺术季的作用就是激活它,为它未来的使用提供更多可能性。空间艺术季举办期间,筒仓外围的滨江公共空间实现了贯通开放,在筒仓外围走的观众比展场里的还多。怎么才能满足市民更多元化的需求呢?我们意识到,滨水空间在物质上改变了,但还需要有更多的功能性设施和市民活动。到了2019年第三届,我们就想做一些尝试,从点状的空间改造走向带状,从原来室内的展览走向室外,把空间艺术季更大程度地辐射出去,空间改造也跟日常的市民休闲生活相结合。
杨浦滨江的公共空间,左侧建筑原是鱼货市场,廊架上大小不等的黑色方块是第三届空间艺术季期间创造的公共艺术作品“自由方块”。
2019年,我们和杨浦区政府合作举办第三届空间艺术季,当时杨浦滨江空间贯通了杨浦大桥以西区段,以东区段还在建设中。滨江沿线有非常多的工业遗产,锈迹斑斑的废弃遗迹和对面充满未来感的陆家嘴金融城,形成了震撼的对比。总策展人北川富朗提出通过空间艺术植入的方式来实现片区振兴,选择了这一片的两个老船坞、毛麻仓库、滨江带上的几个老建筑,以及5.5公里长的滨江空间,构成了2019年空间艺术季的主展场。在空间艺术季的推动下,滨江空间贯通和老建筑改造提速推进,两个巨大的船坞经过改造后对外开放。同时,在5.5公里公共空间中,国内外艺术家创作了20个永久公共艺术作品,让艺术走到了市民身边。这些建筑的基础建设和改造仍然依托原来工程的项目,而空间艺术季就像在毛胚上压软装,利用这些场所做了艺术性的装置,把它们变成市民真正可以使用的公共空间。与公共艺术家们合作,最大的感觉是他们很关注市民的想法和参与度。公共艺术跟当代艺术不一样,更强调公共性、社会属性和在地性,艺术家希望跟市民共创作品。比如在杨浦滨江的公共艺术作品创作中,一位日本艺术家浅井裕介跟200多位市民合作完成了一个200米长的地绘作品《城市的野生》。
第三届2019空间艺术季公共艺术作品“城市的野生”,200米长的地绘由艺术家和居民共同完成。
浅井裕介先做了两天的儿童工作坊,用简易的橡胶纸,让小朋友自己画动物,然后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组织居民和志愿者一起剪裁图案,将这些碎片在公共空间的实地上拼接起来,再用热熔枪熔在地上。很多参与的小朋友会回来找,“这个小青蛙是我画的”。还有一个橡胶厂的退休老工人,像上班一样天天来参与地绘制作。这样的作品与周边居民发生了很密切的关系,有了情感上的共鸣,启示了我们未来在社区里也可以做这样的艺术作品,不局限于雕塑绘画等,建筑、城市家具、围墙、绿地等都可以更加艺术化地呈现,也可以提高市民的参与度。
地绘艺术家和参与绘画的小朋友互动。
空间艺术季和双年展等文化活动不一样,不仅要提出问题,还要提供问题的解决方案。从2016年,我所在的上海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中心开始做小微空间的更新,挖掘灰色空间。有了这几年的探索,空间艺术季下一届准备走向社区,以社区街道为单元做策展,在“面”的尺度上做城市更新的工作,在这些空间用艺术介入的方式和居民互动。上海有大量普通的老旧小区,让它根本性地改变是很难的,不能让居民全部搬走,或把建筑推倒重建,但它们的外部空间和公共服务设施可以改造得很好。空间艺术季通过艺术介入的方式,让居民把公共空间作为日常生活的客厅,也可以提升生活品质。这样以点带面的辐射全区,是我们艺术季未来的发展方向。
杨浦滨江的公共空间,原来只是一片单一的绿地,经第三届空间艺术季公共艺术作品“时间之载”创作后成为波浪草坪,可以躺上去翻滚。
然而,在社区里做艺术策展是很难的,社区里都是家常化、生活化的小空间,在进行艺术化呈现的时候很难有亮点。社区居民的诉求也是很质朴的,华而不实的东西其实居民不需要,后期维护保养等实际问题才是居民关注的。此外,社区更新涉及到的条线部门十分复杂,不同的管理部门协调也很难。虽然我们想要居民的公共参与,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思,要统一在一个点上也不容易。所以,空间艺术季走向社区要依托前期大量的公众参与,了解他们想要什么东西,然后才为他们创造。我们想要依托更多的专业策展人、更多有志于社区营造的社会团体,比如上海许多街道都有社区规划师,一般是由区政府指派的规划建筑方面的专业人士,他们也是我们可以仰仗的策展资源。上海中心城有很多区域在慢慢地做城市更新,未来会越来越精细化,工作的落脚点就在社区。社区治理需要有抓手,空间艺术季的项目可以成为社区治理的一个抓手,在工作中听取居民意见,发动社区的参与。社区更新需要多方力量去做,只要大家认同这个理念或者看到实践成果了,是容易去推广复制的。
第三届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乐高活动中,乐高大师带着孩子们一起完成的作品。
在做上海空间艺术季之前,我们实地考察过日本的两个大型艺术季,濑户内海艺术祭和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他们将建筑、艺术、旅游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结合,用当地的物产设计旅游消费产品。我们受到启发,上海现在有很多“微旅游”,考虑明年和社区合作,打造一些有亮点的社区旅游项目。“网红”地的打造不可避免,这样短期就会形成热点,让专业人士和公众都能加入探讨,提高公共讨论度,便于之后长期的使用。
2019年第三届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期间居民参与的公共活动。
作为城市更新的手段,空间艺术季的角色和作用是有限的,但是理念的引导、传播,以及与当地团队共同成长的过程是很重要的。比如浦东、杨浦等当地团队以前是在做工程建设方面的工作,我们团队成员大多也是规划专业的,做艺术、文化和公众活动是从零开始,我们一起在做空间艺术季的活动中学习和成长。城市空间艺术季是通过活动做出空间作品的示范,形成复制或者推广效应,但如何持续运营并维护好这些空间,还多方的力量来参与。一个领域的工作是很单薄的,要大家各方面的共建共享。上海各地区之间差异很大,城市更新还需要时间,大家慢慢一起做。(本文未单独署名图片均来源于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执行团队。)
![]()
三联人文城市奖是由《三联生活周刊》2020年首次发起主办的建筑/城市评奖。
中国城市化进入存量时代,正处在从量变到质变的节点上,城市必将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发生更加密切关系的关联。然而在当下,公众对于城市的公共性,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审美、功能、权力意识都相对薄弱。我们期望借此推动公众启蒙,激发公众参与,推动未来中国城市的社会价值与人文关怀。
2020三联人文城市奖的主题设定为“重建联结”,以回应在社交隔离之后,如何回到人与人的交往和关联。
更多有关三联人文城市奖的评奖及相关活动进展,请关注“三联人文城市奖”官方网站(http://cityaward.lifeweek.com.cn/)、“三联生活周刊”微博及微信。最终优胜奖将在2020三联人文城市奖颁奖典礼现场揭晓。
更多关于三联人文城市奖及下设活动信息,请点击下图,进入官方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