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大J小D ,作者大J
世界500强前高管,现居纽约。国际融合教育专家。500万父母关注,擅长儿童全脑启蒙、亲子阅读、在家早教, 分享最新美式育儿理念。著有育儿畅销书《爱上阅读的秘密》系列,《跟美国幼儿园老师学早教》系列三部曲。
文 | 大J
来源| 大J小D(ID:jiayoubaobao2015)
第一阅读 | 如需转载,请联系原出处
记得中学学到诗歌时,语文老师对我们说的话:“如果你不是个看到落花就流泪、望见明月就悲戚的人,那你就成不了诗人了。”那时对这种“天赋异禀”甚至还有点羡慕,但当轮到自己的孩子情感敏锐,父母们就不淡定了。
孩子很想做一件事情或者很想要一样东西,家长只是皱个眉头,还未及说话,孩子便立马回应“好吧,不要了”;
家长声调一提高或者表情一严肃,孩子眼泪就流下来了,嘴里还念叨着“妈妈你不要骂我”;
听到家里有人说话声音大了一点,就小心翼翼地问:“他们吵架了吗?”
……
这时候,什么诗不诗人的统统不重要,父母的心里满是忧虑:
我们是不是做错什么了?
孩子从小就这么敏感,以后会不会活得太累?
会不会形成讨好型人格?
…………
其实这个话题没有绝对的答案,因为不同情景下,答案就会不一样。
比如,如果你或者家里其他人总是习惯说,“你再这样,妈妈就不喜欢你了”,那么孩子就容易觉得自己得到的爱是有条件的,就容易形成所谓的“讨好型”人格。
但如果你自认给予孩子的爱和安全感足够,但孩子仍然是这样,那么你的孩子很可能是高敏感孩子。
高敏感会有哪些表现?一句话总结就是“感受很多”,不仅仅是对他人敏感,对自己和环境也很敏感。
比如:
因为故事中的情节、花草的凋零而掉眼泪;
非常在意周围环境,观察到常人容易忽略的细节;
很在意他人的情绪,就是大人们嘴里的“会看眼色”;
阶段性变得格外黏人,时不时就有一些所谓“玻璃心”的表现……
即使成人后,他们也容易陷入到“我做错了什么”的过度思考中——
同事去聚会,你事后才知道,就会觉得自己被疏离了;
路上有人看了你一眼,你就不断在想“我是不是穿错了衣服、哪里不得体了”;
老板今早神色凝重,你就觉得是不是昨天交的报告不够好;而且之后一整天,甚至更长时间里都会在思考,而且总能脑补各种细节和例子,强化自己的这个判断……
听起来,高敏感人群玻璃心、事儿多、心思重,好像是一种缺陷。但如果引导得当,高敏感也是一种很宝贵的天赋,甚至可以说是“超能力”。
就像前面所说的“诗人的特质”,这类人非常敏锐,能察觉到常人看不到的细节,同时具有很高的共情能力,只要能找到不让自己过度操心的界限,是非常高情商的人群。
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也是这样看待高敏感儿童:
所以,敏感只是一种特质,就像有的孩子好动、有的孩子安静,没什么特殊的。但面对高敏感的孩子,也的确需要我们重新去思考如何对待孩子、对待自己。
如果你已经感知到孩子有高敏感倾向,那大概率很有可能你自己本身就是高敏感的人,所以才会如此敏锐地觉察到。于是我们非常容易代入自己的经历,非常希望孩子不要像我们一样,活得那么累。
然后,你可能就会特意表现出无所谓、很轻松的样子,希望让孩子知道,他是不需要那么在意你的情绪,不需要根据你的情绪神情来办事。
但高敏感之所以叫“高敏感”,就是比一般人对于情绪感知更加敏锐。你以为“假装”得天衣无缝,但是仍然逃不过孩子的眼睛。这时,“假装”就变成了“房间里的大象”,彼此都觉得那么明显,但没人敢谈及。
我面对女儿小D的第一个改变,就是直面自己的情绪。
女儿小D想做一件事情时,看到我情绪不高就会问我:“妈妈,你是不开心了吗?”
以前,我会选择掩饰过去。而现在我的做法就是实事求是:
——你是看到妈妈不开心所以不想做这件事吧,妈妈的确不希望你做这件事,那是因为XXX。但如果你坚持做,妈妈虽然会担心,但也会支持你的。
——是啊,被你发现了,妈妈现在有点烦。这是妈妈的问题,和你无关。但我也说不清为什么。有时情绪来了就会乱糟糟,这也是正常的,等我梳理好了就OK了。
把这个问题说破,大家反而会轻松。
慢慢就建立了新规则,明白即使有负面情绪,即使对他人情绪敏感,这也是一件正常的事情。
大家千万不要觉得,高敏感的孩子就是情感过多很脆弱,那么就简单粗暴地多打击、多让他经历挫折。这是非常错误的。
高敏感人群,并不是情绪过多,而是理性不足。我们该做的不是把感性剥夺,而是把理性补上,从而达到内在平衡。他们需要情绪引导,尤其关键的是,帮助孩子建立情绪界限。
第一步就是课题分离。
什么意思?举个例子,孩子小的时候,他生气了,脱口而出的就是“我讨厌你”。这就是他的认知,典型的课题不分离,把某种行为变成了对某个人全部的否定。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有意识地多这样回应:
“妈妈很爱你,但是妈妈不喜欢你这个行为。”
“你不喜欢他抢你玩具的行为,是吗?”
这样不断地帮助孩子认识到,大部分情绪针对的都是这个当下的事件,而不是整个人。
当孩子开始逐渐清晰自己的情绪后,我们就要开始有意识让他认识到“情绪负责人”的概念。
最简单的,孩子生气大哭时,训斥他说“别哭”,这就是剥夺了责任权,而是尝试说“你很伤心是吗?我在这里陪着你”,或者“我能做什么让你感受好一点”。
提供支持,但不越界,尊重每个人调节情绪的节奏和个人空间。
很多父母会脱口而出“都是因为你,妈妈气死了”,或者是“如果你不在旁边这样大叫,妈妈也不会生气“。
这其实是把自己的情绪责任推给了孩子。有时候明明想表达的是,“我现在太忙了,无法陪你”,但我们却习惯说:“你这个孩子怎么这么大了都不能自己学习了”。
这个道理虽然简单,但大部分人是分不清的。对孩子来说,我们就需要从这些日常小事,不断告诉她。
一个孩子从小在界限明确的环境下长大,他可以更好地区分什么是“自己”的情绪,需要负责;什么是“别人”的情绪,不需要负责。
想想成人世界里,多少人所谓的“活得累”,就是不自觉地去承担背负很多自己不需要承担的他人的情绪责任。而这也许只是因为,他们从小就被强加了很多别人的情绪负担。
跟高敏感的人打交道时,会比普通人更加“耗电”,所以我们更要注意自己的能量补给。
1.注意电量过低警示
人们通常是容易忽略身体的求助信号,因为求助的信号总是表现为负面情绪,而大部分人都是不喜欢负面情绪的。
高敏感人的能量波动尤其明显,拿我来说,我能量高的时候觉得自己做啥都行,恨不得去天上摘月亮,干啥都兴致盎然。但当能量低的时候,我就干啥都没兴趣,提不起精神,而且还容易看谁都不顺眼。
这种很丧、戾气重的表现其实就是能量低了。如果你恰好有个高敏感孩子,你也会在他身上发现这样的波动变化:
前几天还愿意挑战,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最近怎么就变得脆弱无比,一点点小事就哭,啥都不想学,鼓励了也没用,只知道说不知道、不要、不做。
低能量时期,如果我们还是一味鼓励、推孩子进步,不但无效而且是有害的。
2.保证充电时间和空间
我的亲身经历告诉我,高敏感的人一定要对自己诚实,而且要珍惜自己的能量。
我以前喜欢假装自己开朗、开心、合群,结果最后就会出现很长一段非常非常丧的时期来复原。
我现在基本上就是及时给自己补充能量,想办法不要让每天的消耗大于赋能,比如遇到不开心了,不要放任,尽快找些法子让自己开心起来。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还没这么强的自我认知和调节能力,就需要我们做家长的成为他们的外界调节器,多帮助他们补充一点能量。
只要孩子不排斥,多抱抱亲亲,多和他们做一点肢体亲密接触的游戏。如果孩子有点排斥,那么也不要感到受伤,请给予他们一些个人空间。
3.降低待机时间段的预期
手机充电的时候,我们知道要减少使用,这样会充得更快。这条规则同样适用孩子的低能量时期。
孩子低能量期间,什么都不想做,那就可以允许他不做。要懂得适当放低要求,允许偷个小懒。
但就像我说的,这类孩子的父母中很有可能其中一个也是高敏感的。高敏感的人本身就对自己很苛刻,很多负面评价的根源就是出自对自己的不满,对孩子的要求自然就高。
而且因为高敏感的人总爱脑补很多细节,于是就会陷入“我的孩子会一直这么不努力、叛逆,我现在如果纵容他,那么他就无法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等等“可怕”画面。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自己先要“松”下来,能量低的时候不强迫自己非要完成XXX事情,跟别人比个高低。等能量回升了,再继续不迟。
经历过这样几次,发现“天塌不下来”,那么我们对孩子也就会有这样的视角了。
父母是容器,先要自己内心丰盈,才能去给孩子爱。但其实,很多父母都是在“透支”着爱。做妈妈6年了,我越来越发现,很多亲子问题根源都在父母,做父母的最需要理顺的就是自己的情绪。
“我们不是追求冷漠,而是追求冷静;不是追求无情绪,而是追求恰如其分的情绪;不是扭曲自己去讨人喜欢,而是因为做自己做得很自在,令身边的人放松了,从而讨人喜欢。”
这段话送给自己,也送给大家。
大J
成长型家庭教育引领者,育儿畅销书早教三部曲作者,著有《跟美国儿科医生学育儿》《跟美国幼儿园老师学早教》《跟早教专家学潜能开发》。创办个人原创公众号“大J小D”(ID:jiayoubaobao2015)。
扫码关注
第一阅读
阅读·陪伴·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