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第一阅读
图 | 互联网
第一阅读 | 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感恩节马上要到了,一大波活动都在赶来的路上:
商场里,少不了“感恩回馈”的促销;
学校里,一定会有“感恩”主题的班会;
至于各种课外教育机构,当然不会错过这个体验感恩节文化的机会。
但是,在各种造势的背景下,这个源于美国人为感谢丰收和印第安人的帮助而设立的感恩节似乎失去了原来的意义,“感恩”对于孩子越来越成了一种固化的程式:“感谢老师”“感谢父母、家人”——因为这几乎是他们生活中的全部。如果告诉孩子感恩节的由来,说不定,孩子都说不上来为什么要“感恩丰收”。
郝广才著
[意]莫妮卡·巴伦戈 绘
新星出版社
这个故事来自《中国基因》系列,故事的主角,是每个中国人都熟悉的日常:饺子、茶、豆腐、陀螺、汤、瓷器、主食……每个故事都足以跨越万水千山,勾连起无起数家庭的回忆,跨越时间,唤醒基因里共有的中华情愫。
@六小出
对这种题材没有抵抗力。郝老师写的故事太美了。画面也超美。余丽琼文
朱成梁图
明天出版社
故事里的“我”有了一枚硬币,那硬币里更多的是“我”的遥想、感激和眷恋,它已存在“我”心里多年了,只是今天“我”才通过这个故事交给父亲。
@麻麻手作
一开始我很疑惑女儿袖袖为什么会特别特别喜欢这本书,读到半个月的时候,迟钝的我才明白过来,她对于《团圆》的爱,其实寄托着的是对爸爸的爱,她不会说“我想爸爸”,只会说:“我要看《团圆》”。
@Cheeky Monkey
城堡庄园里,王子公主的故事永远流传。但中国的孩子或许更需要这种,从田间地头、现实生活中生出来的本土故事。
保冬妮著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这本书是《“小时候”中国图画书系列》之一,用图画书形式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在北京长大的小孩的如水记忆。
昔日的北京,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令人好心情的,尽数在作家和画家的笔触中缓缓流出。这套关于记忆的图画书,为我们保鲜了一个原汁原味又让人意犹未尽的老北京。
@菠萝橙
看到末了“现在北京再也看不见那么大的雪了,树还在老地方,胡同没了……”鼻子忽然就酸了。
@姜粒儿
我觉得京味儿特浓,特喜欢。胡同、老路、平房、植物,到处都有温度也有温暖,不像现在的钢筋水泥自以为设计很酷,所有都没有温度。
周翔著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豆瓣网友
我想象中的水乡就是这样的,还发现了很多有年代感的细节,比如“脚饼”,比如“要想富,少生孩子多养猪”。每一幅画都在找主角在哪里,几乎都是一眼就找到了,后来发现,大概是主角的颜色比其他人要突出些,但是又不突兀,很妙。
@悠夏天
刚购入,买这本书只是想告诉孩子,他爹妈小时候的江南曾经是这个模样。
[日]加古里子 常嘉煌著
唐亚明译
中信出版集团
从长城诞生之前的原始文化的孕育,到春秋战国时期长城雏形的形成,再到后来抗日战争时期战云密布的长城,书中以长城为线索,展现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孩子们将在书中看到各个朝代的历史文化发展,也会了解中国人民在风风雨雨中,为获取幸福生活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昙初
这本书从长城开始,却并不局限于长城和中国;它讲述的是历史,可带给我们的思考却不止是过去。
林海音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城南旧事》是著名作家林海音女士的经典自传体小说,初版于1960年。她以超逸的文字风格,饶具魔力的文笔,透过英子童稚的双眼观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淡淡的哀愁与沉沉的相思,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
作者将英子眼中的北京城南风光适切地融入字里行间,在展现真实热闹的市民生活之余,更为读者架设一个明晰的时空背景。
@茱萝纪
北京的平民生活,孩童的眼光,柔软又温柔。“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们也都长大了”。
@海阔天空祝沽笙
只有童心未泯的人才能写出的好小说,非常喜欢这本书里散发出的浓郁的京味儿。
唐晓峰著
中信出版集团
@我是考拉
发现大家就是大家,写得很浅显,但是问题说得却很透彻,而且解释了很多我以前看历史不是很明白的问题!仅花了一晚上就读完了,强烈推荐!看完这个带孩子去博物馆会很有帮助。
萧红著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井筠
随便翻翻,随便看看,字里行间能感觉到萧红对故土、对童年的怀念,故土与童年虽然寒冷,但也有温暖。写祖父的片段很感人,孩子眼中的荒凉是真的荒凉。
刘义庆著
沈海波译
中华书局
@豆瓣网友
《世说新语》是我最近在读的笔记小说,看的时候都不是会心一笑,而是哈哈大笑。看过之后,回味起来,齿颊留香。寥寥数语就将魏晋风韵勾勒得活色生香。
司马迁著
中华书局
@阿笨猫
不可否认,司马迁讲故事的能力真是好,但也让一些历史事件看起来有点戏剧化,漏洞有点多。但这并不妨碍这是一部精神史诗。
沈从文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小说描写了山城茶峒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与摆渡人的外孙女翠翠的曲折爱情。青山,绿水,河边的老艄公,16岁的翠翠,江流木排上的天保,龙舟中生龙活虎的傩送……
@以南
沈从文的文字是极美的,在情节还未铺陈开时,那方头渡船、山城茶峒、那河街上的薄暮、沾着湿气的哀乐人事已攫住我的心神,眼泪是为纯粹的、古典的、从容的美所打动。而后情节急转而下,天保溺亡,傩送出走,爷爷去世,白塔倒塌,但他把那悲痛写得淡而克制,甚至让人忘记作品里隐伏着的极深的悲剧感。
路遥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敦云
谢谢路遥,我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把这本书(三部)看完的,我很感动。
回家尝试着用书中了解到的知识和奶奶、爸爸聊天,他们出乎意料地变得和我无话不谈,特别是奶奶,她眼睛里透着光,那种光我好久没有见过了,上一次见还是她在睡前教我唱山歌的时候。她说起我们家建房子重新建了6次,说之前怎么偷偷地给我爸爸饭吃。我爸爸也说起当时的一些苦难经历。零零总总都是之前没有听说过的,现在听他们说出来,感觉真好。
[美]彼得·海斯勒著
李雪顺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这本记录中国四川一个叫涪陵的城市的书,作者彼得·海斯勒是个美国人,中文名何伟,曾任《纽约客》驻北京记者,还是《国家地理》杂志等媒体的撰稿人。在这里,他有时是一个旁观者,有时又置身于当地的生活之中,这种亲疏结合的观察构成了他在四川停留两年的部分生活。
@Gustave
《江城》读到最后是在地铁上,哽咽得不行,握着地铁的扶手忍了好几次才没有当众哭出来。1994年的夏天,还是一个小学生的我跟父母一起坐着轮船顺江而下,从重庆到宜昌,在江上走了五天。那时候我还小,父母还很年轻,三峡还是激流涌动。记忆还很鲜活,可一切都在逝去。我快三十了,父母老了,三峡变成了一个大湖。何伟记录下的这个90年代长江边的小城是件很重要的事,如果没有这本书,恐怕回忆也会被上涨的江水淹没了。
梁鸿著
花城出版社
@梅雨之夕
此书暗合了我家乡的叔叔姨娘表哥堂妹们的经历,也勾起了我的“梁庄”记忆。作者将笔触指向当代真实的城市农村人,记录了转型时代的中国经验与细节,希望能唤起更多人的关注。
扫码关注
第一阅读
阅读·陪伴·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