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徐徐道来话北京”,加星标,我们天天和您闷得儿蜜!
今天推送图文与音频内容不同,点击音频可直接收听!
北京南中轴线,从前门经过天桥,到达永定门,再经大红门、南苑地区,向南延伸到大兴新机场及永定河水系,是北京的一条古老的历史文脉。在2017年到2035年的大兴分区规划文化传承结构规划图中,这条南中轴文化发展带,已经成为大兴区的三条文化发展带之一,受到大兴及北京市民的关注。
![]()
大兴历史悠久,自先秦建县以来约有2400多年,为中国最早的建制县之一,元明清三代号称是“天下首邑”。所以,说起老北京的传奇故事,总有很多和大兴有关,当然,咱们远的就不说了,就说说成为皇家御苑的明朝到清朝,这几百年的历史沧桑故事。
自金朝海陵王完颜亮定都北京,建金中都之后,很快就发现了南海子,这一片又有北国风光,非常适合打渔狩猎的理想之地,很快就建起了广乐园。而广乐园,是有史籍记载中南海子地区建的最早的皇家行宫别苑。到了元代,南海子更成为蒙古族人放鹰捕猎的场所,这里还建有晾鹰台。到了明代,明成祖朱棣正式在南海子建起了皇家苑囿。![]()
明代开始有建上林苑皇家苑囿的设想,是从朱棣的老爸洪武皇帝朱元璋开始的。
明洪武皇帝灭元建立大明朝定都南京后,实行了抗击外扰、革新政治、发展生产、安定民生等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发展稳定的新政,使大明江山得到了空前统一和繁荣,为明朝的历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了晚年,朱元璋有了在南京郊外营建一座效仿秦汉上林苑的打算。据《天府广记》《明史.职官志》记载:洪武二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392年,洪武皇帝商议设置上林苑事宜,并让户部开始规划测量,大至方位在牛首山至方山之间,西傍江边。但最终因顾及会妨碍当地百姓安居乐业的正常生活而取消了建上林苑的打算。单从这一点看,贫民出身的明洪武皇帝要比秦始皇和汉武帝英明。想当初秦皇汉武欲建和扩建上林苑时,曾分别受到弄臣和贤臣以妨民业为由进行过谏阻,但最终都没有被采纳,还是不顾及民生修建了秦汉上林苑。因此,在顾及民生上,秦皇汉武不及明洪武皇帝朱元璋。
![]()
二十九年后,朱元璋设置上林苑的愿望在他晏驾十六年后最终还是实现了。不过,令他万万想不到的是,明代的上林苑并没有设在南京郊外,而是建在了北京的京畿城南地区,是由他的皇子朱棣实现的。
明洪武三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398年,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去世,按传长不传幼、传嫡不传庶的规制由皇太孙朱允炆继位,他是朱元璋已故长子朱标之子,改年号建文,是为明惠帝。建文元年,皇四子北平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向南京进兵,史称“靖难之役”,经过四年征战,朱棣夺取了皇位,定年号永乐。朱棣从战略和心理角度考量,筹划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平。于永乐元年也就是公元1403年升北平府为北京,并于永乐四年开始营建北京皇宫殿宇和城垣。![]()
|在建设北京新都城的同时,永乐皇帝还做了三项迁都前必须准备的事宜:
一是延续洪武皇帝从人口密集但土地量少地区向地多人稀地区移民的政策,继续从江南、山西、山东等地区向靠近北京的河北地区大量移民。在移民来源中,两批来自南直隶、八批来自山西、三批来自山东、两批来自湖广。迁至地很明确,就是北京的京畿地区,多达二十万户,百余万人。
二是疏浚运河,用以南粮北运,解决北京地区缺粮之难。从史料记载明代漕运数据中可以看出当时南粮北运的情况:从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的七万石,到明永乐六年(1408年)增至六十五万石,再到永乐十六年(1418年)又增至高达四百六十万石,数量明显大增。
而第三个,就是设立上林苑监,当初的主要作用是解决宫廷内的副食品供给。从史料记载中可以明显看出,明永乐初所设上林苑监,它的生产功能最为突出。上林苑所设蕃育、良牧、林衡、嘉蔬四署按地域条件分布于北京城郊的不同地方这四署的划定范围为“东至白河,西至西山,南至武清,北至居庸,西南至浑河” ,地域十分广阔,几乎占据了北京大部分京畿地区,总占地面积达40000余顷。这些,都被写进了《大明会典》。
上林苑监虽然官职最高也不过是正五品,但因权重差肥,在官场上令人垂涎。如明万历年间上林苑监一职是由炙手可热的钦差提督东厂一位官校兼任的。另外,从明正德年间曾任过上林苑监一职的太监张诚的墓志铭,是由翰林院编修兼经筵讲官王忠撰写,也可以看出上林苑监职务非同一般。
在上林苑蕃育、良牧、林衡、菜蔬四署中,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分别在各署从事种植、养殖,时称栽户和养户。上林苑初设时,由当地效顺人充当。也就是顺天府的人。随着上林苑规模的不断扩大,所需劳动力也陡然剧增,当地人已远不能满足。当时正是明朝从山西等地往河北地区组织大移民时期,朝廷就从中调拨一部分移民归至上林苑。
在当年从山西移往北京上林苑的移民,以移入现大兴凤河沿岸当时属于林苑蕃署的采育地区最为集中。这里的村庄地名大多称为“营”,多以山西省一些州县名称命名的。如长子营、河津营、沁水营、南蒲州营、上黎城营、下黎城营、赵县营、石州营、霍州营、解州营、潞城营、屯留营、大同营、山西营、郑二营、窦营、靳七营、车固营等,习称“七十二连营”,实为五十八营。当时安置这些移民时,是以移民原籍各州县为单位而编为“营”.为了寄托怀念故乡之情,便将原籍地名带来,作为新建立的营村之名。另外。顺义区西北部原属上林苑良牧署的马坡镇地区,也有一批沿用山西州县地名的村庄,如红(洪)铜(桐)营、忻州营、绛州营、夏县营、赵县营、稷山营、河津营等,显然也是以山西移民到这里而命名的。当时,这里是上林苑良牧署。现丰台区的“菜户营”地名,原本是上林苑嘉蔬署所在地,这个名称的来源也具同样性质。
综上所述,明永乐初年所设上林苑是与建设北京新都城同步进行的。朱棣皇帝于永乐十九年正式迁都北京后,上林苑成为新皇城主要的副食品基地,确实起到了“以供祭祀、宾客、宫府之膳馐”的重要作用。自明永乐五年(1407年)始设立上林苑监至清顺治末年(1661年),大约沿袭了250多年。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明上林苑监的设立,又引申出一座秦汉上林苑以后最大的皇家苑圈---南海子。
![]()
明成祖朱棣为何在北京南郊建南海子皇家苑囿?民间流传有许多传说。流传最广的是“挖宝”说和“断脉”说。
“挖宝”一说讲的是,当年朱棣迁都北京,因缺少银两而犯愁。一天夜里偶做一梦,梦一仙人指点,说京城南郊埋有“九缸十八窖”金银财宝。朱棣醒来信以为真,即派成千上万军人到此挖宝。结果挖了七七四十九天,金银财宝没有挖到,却挖成了大小五个海子。朱棣就势在这一地域筑起土围墙,建起了供自已巡幸游乐的南海子皇家苑囿。
“断脉”一说讲的是朱棣迁都北京后,为总算离开了南京而满心欢喜。但也为一直没找到被他推翻的明惠帝下落而忐忑不安。他请能掐会算的刘伯温为他占卦。刘伯温告诉说,南方龙脉气盛,惠帝一脉未断。朱棣听罢大惊,急忙讨求破解之法。刘伯温让他在京城正南建一苑囿,筑起苑墙遮挡南方,方可断其南脉。朱棣言听计从,即下令建起了南海子皇家苑囿。
![]()
这个传说很有传奇性,话说刘伯温当年曾经十分看重四皇子朱棣,当时建燕王府就是刘伯温为他谋划的。同时,刘伯温也是朱棣最敬重的能臣。后来刘伯温为避嫌而告老还乡,六十五岁那年,据说被时任左丞相的胡惟庸陷害至死。后来,朱棣选建都新址的时候,自然就想起了刘伯温,不免心中感慨万千。
正在这时,远处传来苍老的歌声。朱棣和军事姚广孝二人循声望去,见一老者推着独轮车边走边哼着小曲,径直向大土台走来。他唱道:
姚广孝有些诧异,还没容多想,老者已到眼前,但见老者年逾八旬,鼻直口阔,气色不俗:虽骨瘦如柴,却鹤发童颜;虽齿黄唇紫,却白髯飘胸;虽长眉垂目,却炯炯有神。朱棣乍看似曾相识,眉宇间神似前臣刘伯温,可细看又不像,原来,他只是个卖泥人的老叟。朱棣上前施礼,向老者问道:
“请问老伯,此地为何地,此台为何台?”老者坐在车把上,双手抓起一块胶泥,头也不抬地边捏边答道:“此地为 ‘下马飞放泊’,此台为‘晾鹰台’,乃前朝天子渔猎之所。”朱棣又问道:“南边什么水? 北边什么河?”老者仍低头边捏泥边答道:‘南为凤河, 北为龙河。”
朱棣听罢心中暗喜,有龙有凤,定是风水宝地。还想再问,见老者已推起小车,口中念念有词,扬长而去,只听老者念道:
朱、姚二人万分惊愕。这时姚广孝突然发现老者所捏泥物件就摆在草地上,忙唤朱棣观看,二人看罢,拍手称奇:一座朝南房子,房前放把椅子,椅子上落只燕子,前方圈起大院子,里面摆座土台子。
![]()
朱棣不解其意。还是姚广孝悟性快,边看泥物件边想刚才老者口念之词,忙转身向朱棣恭贺:贺喜吾皇,这是刘伯温亲临点化皇上。”指着一件件泥塑说道:“这房子就是欲建的皇城,椅子是皇上的龙位,燕子就是皇上您。”其实这些朱棣也已看分明,他所不解的是前面所圈院子用意何在。
姚广孝沉思许久,忽然想起老者口中唱词中的“此筑墉垣断南脉”一句,恍然大悟道:“这是刘先师为皇上破解心中之忧,指点您在此建起围墙,以隔断南方现还不明下落的朱允炆的皇脉。”朱棣听罢豁然开朗,不住地点头称是,忙向老者远去的方向躬身下拜,答谢前臣刘伯温点化之恩。
从此,朱棣确定下了北距南海子二十里之地建北京新皇城的位置,前后用了十五年时间,动用工匠三十余万,建起一座北京城。他又于永乐十二年将“下马飞放泊”扩大数十倍,建起周垣一百二十里的围墙,与紫禁城北海子,也就是现在的积水潭有别而称为“南海子”,成为明、清两代重要的皇家苑囿。
![]()
其实,明成祖朱棣建南海子皇家苑囿与以上民间传说一点关系也没有。翻开这段历史便不难发现,南海子皇家苑囿建于明永乐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414年。这一时期,也正是朱棣为迁都而兴建北京新都城时期。可以肯定,南海子皇家苑囿实际上是建设北京新都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用现在的话说,南海子苑囿是北京新都城主体建设一个重要的配套项目。
明永乐十二年,正当北京新皇城建设已粗具规模的时候,明成祖朱棣又在北京南郊上林苑蕃育署北部划了一个圈,他要把这里作为新都城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建一座皇家苑囿,以供他游幸临憩。苑囿的规划范围:北起凉水河红桥,南至团河;东起古高梁河故道支流,西至古幽州南大道。现在看来,基本涵盖了北起南四环,南至南六环,东起京沪高速路,西至京开高速路的绝大部分地区,面积要比当时正在建设的北京新都城还大三倍。据《大明一统志》记载:“南海子在京城南二十里,旧为下马飞放泊,内有晾鹰台。永乐十二年增扩其地,周围凡一万八千六百六十丈,乃域养禽兽,种植蔬菜之所。中有海子,大小凡三,其水四时不竭,汪洋若海,以禁城北有海子,故别名曰南海子。”此外,如《上林苑海子碑记》等很多文献也有类似描述。
那为什么朱棣皇帝划定在南海子建皇家苑囿?其实,这与他熟知这里优越而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历史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朱棣自洪武三年(1370年)被封燕王,洪武十三年(1380年)就藩,在北平整整生活了二十年,他对北平及周边地域再熟悉不过了,称得上是如指掌。所以,南海子这座皇家苑囿,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
资料来源:
《南囿秋风》文丛
《南海子宸迹》张友才编著
《南海子春秋》张友才编著
《南海子探幽》张友才著
《南海子故事》张友才编著
《南海子古诗选》张友才主编
《皇太极惊惶避疫 康熙帝治痘有方》张天慜文等
FM1039:周一至周日
早6:00-6:30
徐徐道来话北京
326896656@qq.com
扫描关注 线下活动早知道
本节目图文音频所有权利归属于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交通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