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智慧父母V ,作者智慧主创团
做觉醒式父母,培养终生成长的孩子
作者 |智慧主创团秦一
来源 |智慧父母V(ID:zhfm831)
清华大学又刷屏了!
最近,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评选,引起了全网家长的关注。
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于1989年设立,是学校授予在校学生的最高荣誉。
在全国顶尖高校里遴选出的优秀学生,称得上“top中的top”,被吃瓜网友们戏称为“凡人围观神仙打架”。
本次特等奖学金共评选出10名优秀本科生。
有意思的是,不少媒体报道清华特等奖学金新闻时,不约而同选择物理系的陈逸贤做封面。
清华官博的评论区也同样被他的“颜值”刷屏: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高研院客座教授林潮评价陈逸贤为“十余年来在清北指导的最优秀学生”。
不得不说,这个评价实在是太高了。
你以为学霸只会埋头苦学,死读书吗?
不,学霸不仅有颜值、高智商,还多才多艺,兴趣广泛。
中学阶段,为英剧《Doctor Who(神秘博士)》翻译字幕;
进入清华,加入校合唱队、参加校歌赛、策划制作学生节班剧;
三年来,他跟随集体参加了10余场校级演出……
坦白说,清华大学里都是个顶个的人才,但是能在清华大学中做到拔尖,实在太难得,也太值得研究了。
这么优秀孩子的培养,肯定是有规律可循的。
陈逸贤爸爸的一句话揭示背后的因果:
“学校教育带有普遍性,家庭教育更有其特殊性。家、校教育中的协同与互补是成就孩子成长的最大动力。”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花朵,家庭是最舒适的土壤,父母是最熟悉花朵习性的园丁。
一位优秀的父母,就是一位教育者,出色的孩子背后,离不开父母的奋力托举。
01
激发和引领孩子的自我发展,
重视兴趣和积累的力量
首先,咱们先一起欣赏一下陈逸贤在第24届中国日报社“21世纪·可口可乐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总决赛中获得冠军的演讲视频吧。
这稳定的台风,熟练的英式发音,落落大方的举止,每个动作都显示了他优秀的功底和自信的气质。
真是别人的家的孩子啊,看着真是太羡慕了。
要知道陈逸贤可是学理工科的,为什么英语还那么好呢?
陈逸贤曾经被问过一个问题:“你的极强的英语演讲能力是怎样练就的?是什么样的驱动力让你能够做得这么好?”
他是这样回答的:
“我在初、高中一直保持着非常高的原版小说和英剧输入量,平均每周看两到三本小说。我觉得以这个频率看几年英语水平自然就提高了,这时候就没有什么驱动力了,纯粹是兴趣。”
有内而发的兴趣+足够频繁的频率,帮助他打下了坚实的英语基础。
但这个好习惯的养成,离不开父母的用心指导和培养。
陈逸贤的父母都是大学英语老师。
然而在教娃学英语上,他们并不像老师一样严厉要求孩子海量背单词、狂刷题,他们更希望孩子能养成阅读英语的兴趣。
陈逸贤讲道:“我五年级就开始看哈利·波特原版英文书,一开始让妈妈给我串讲,读一章解释一章,这让我对书里的内容很期待,于是开始自主阅读。”
陈爸说,他喜欢反复看,跟着念,然后大段大段地背台词,一点都不会觉得厌烦。
也会看看英文绘本,年长一点看英文书籍,五年级就开始看哈利波特原版英文书。
陈逸贤说,读英文书不是为了功利地记背单词,而是看内容,个别单词不认识,不影响阅读整篇文章。选书也不一定是名著,最好从感兴趣的开始。
中学阶段,陈逸贤喜欢看英国科幻电视剧《Doctor Who(神秘博士)》,加入了百度贴吧的字幕组,免费给网友翻译《Doctor Who》的字幕,还一度成为贴吧里的“大神”级人物;
“他会画画、爱唱歌、特长英语、最爱物理,各方面都很优秀,是个很全面的学生。”这是陈逸贤高中班主任兼英语老师汪云帆对他的评价。
在陈爸爸写的《好小子!我想对“清华园”中的你说......》一文中,他揭示了作为父母,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时一直奉行的圭臬,是英国哲学家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在《教育的目的》著作中开篇提及的经典之语:
“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我们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和引领他们自我发展之路”。
02
让孩子掌握自己的节奏,
用节奏克服焦虑
现在家长由于太过焦虑,几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全包了,甚至包括学习,殊不知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我们家长只能做教练员,而不能代替孩子们去竞赛。
这一点陈爸就做的很好,他很明确地把“孩子的事”和“家长的事”区分开来,教会孩子掌握自己的节奏。
他们不会逼孩子走得太快,而是告诫孩子找到自己的节奏,慢慢走,才能走得远一些。
在被问到对陈逸贤的学习有什么要求时,陈爸说:“我对他也没什么要求,和其他更优秀的同学比起来,我们就是龟兔赛跑。慢慢来,慢慢进步。”
没有一口吃完的大饼,也没有一瞬间长大的天才。
教育是慢的艺术,良好的习惯和兴趣需要父母的耐心培养。
父母把握好这门“慢”艺术,才会让孩子发现最好的自己。
陈逸贤说,他在自己科研过程中也遇到过很大的挑战,就是“什么都不会”。
他大二刚开始跟着林老师的时候,想做超大质量黑洞并合小黑洞的模型。当时相关的理论——星系动力学,广义相对论,他都还没学,就想看一堆论文照葫芦画瓢做个模型出来,结果当然是异想天开。
后来他慢慢克服焦虑,承认自己的不足,然后做一些简单的东西,等到学了需要的工具再去看那种大课题。
所以他当时就放弃了那个课题,从稍微更简单的行星系统开始入手慢慢学习相关理论。结果就很快上手了。
也就是父母这样淡定和从容,陈逸贤才能“轻装上阵”,按照自己的节奏,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一步一个台阶。
作家张文亮的散文诗《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上帝给我一个任务,
让我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得太快,
因为蜗牛已经尽力在爬了。
教育孩子的过程,就像是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蜗牛前行缓慢,旅途遥远,一路上需要家长的耐心陪伴。
03
家长率先垂范,以“理”服人
在报道中,有这么一个故事:
陈逸贤读初中的时候,总会有家长向班主任诉苦,孩子老是爱玩手机怎么办?
他的父亲受邀去学校进行交流,当场从口袋里拿出了自己的“老头机”。
原来,父子俩当时都用同样的“老年人手机”,只有基本的通讯功能,自然也不用担忧网络和游戏了。
陈爸爸接下来的一番话,更是令人警醒:
“家长率先垂范,以‘理’服人是家庭教育的前提,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是必须做到,否则是不公平的,也有失公允。”
是啊,教育之难,难在父母自己是否人格完整,是否乐于改变,是否能够以身作则。
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了之前在兰生复旦的新生家长会,校长正是以武亦姝举例。
武亦姝曾就读的江五小学是主张快乐教育的公立学校(魔都最好的中小学是私立民办)。
当年,武亦姝是以垫底成绩考入的兰生复旦。
进入初中后,武亦姝的成绩迅速提升至年级前十名,化学成绩尤其出色。
说到武亦姝的“逆袭”,校长着重提到了她的家庭氛围。
她爸爸每天16:30以后就不用手机的,专心陪两个孩子。
去年爆火的广西状元杨晨煜的妈妈也说过同样的话:
“监督孩子养成习惯,这个过程会很痛苦,但定型以后,后面的路就好走了。家长要自律,不能把孩子丢一边自己玩手机。”
父母是孩子永恒的生命范本,身体力行地做出榜样,赢过一切耳提面命与三令五申的教训。
父母高度自律,孩子才能高度自由。
想要一个怎样的孩子,请先努力去成为这样的父母。
孩子所有的优秀,都是父母行为用心耕耘后的开花结果。
而且我认为教育切不能完全依赖学校,家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更能发觉孩子的个性和特长,只有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一股合力,这才是好的教育。
及时跟老师进行有效沟通,往往能够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
最后,跟各位家长共勉,做孩子最好的榜样和最坚定的后盾,一起乘风破浪,一起遥望当年。
MORE|父母课堂
MORE|父母课堂
▼
更多好文章
请关注父母课堂
更多好文章
请关注父母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