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第一阅读
图 | 互联网
第一阅读 | 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记得我上学时,每到开学第一天最兴奋的事情就是发新书。拿到崭新的课本,一定会把语文书打开,翻一翻有什么有趣的故事。这一天也是语文课本最可爱的一天——等新鲜劲儿一过,来到了课堂上,那些曾经吸引着我眼球的故事,就成了需要逐字逐句去分析解读的枯燥课文了。
每每回忆起这个片段总会唏嘘一番,总觉得要是能有什么好方法将拿到语文课本第一天的可爱延续下去就好了!直到最近偶然发现了一部宝藏纪录片——这部叫作《跟着书本去旅行》的纪录片,竟然是对照着语文课本,去实地畅游了一番,课本里那些山水、美食、独特的风土人情,全都活了起来!
当课本活起来了,那些课文自然也就不再枯燥了。其实,不仅仅课本能活起来,还有一些神仙纪录片,把博物馆、美术馆里的藏品、书画,全都变活了!撕掉它们身上“呆板、沉闷、教条”的标签,从这些纪录片里了解它们的魅力,享受知识带来的快乐吧!
从2019年12月9日起,央视10套周一至周五18:54播出了新的文化节目《跟着书本去旅行》。至今,节目播出一年有余,已经播出了200余期。节目里,孩子们在“读万卷书”的同时“行万里路”,跟着老师和主持人,走进以往只能从课文中看到的文化古迹,触摸历史、感知文化。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要说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课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必须拥有姓名。为了感受文章中鲁迅描写的上学之路,纪录片以第一视角拍摄了鲁迅从卧室走到教室所能看到的一切。不仅展示了原文中提到的石桥、竹门、画着梅花鹿的画......
孩子拿着老师列的一个清单,在这片百草园中找到对应的物品,对课文的理解也更深刻了。孩子们发现,百草园就是一片普通的菜园,但鲁迅却能通过细致地观察,学习了关于昆虫、植物、鸟类等多学科的知识。
有趣的实地探查,赏心悦目的美景,再加上康辉老师抑扬顿挫的动人朗读,想不留下深刻的印象都难。
纪录片也并不局限于课本。比如在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中,有一座火焰山,寸草不生、寸鸟匿踪。
真的有这样的地方吗?在领队的带领下,孩子们一行来到了火焰山。到达的一刻,一个孩子热得直接感叹道“简直要晒成牛肉干了”。在这里,孩子们除了找到一些别的地方飞来的蒲公英种子,一无所获。
实地测量的温度更是让同学们惊讶:当地地表最高温度可达82.3℃,专家的鞋和袜子在那里都被烤坏过。难道,这里真的被火烧过?其实,火焰山从来没有着过火。真正的原因是:吐鲁番年降雨量只有16毫米,蒸发量却大于3000多毫米。地下水位又低,所以才导致这里没有生命迹象。而火焰山的名字里之所以有“火”,是由于阳光照射在山体上,赭红色的色调非常浓重,热气流不断向上升腾,感觉就是着火了一样。
这个节目,仿佛是现实版的《神奇校车》,学习什么知识,就亲自去那里感受一下——
孩子们渡船经过枫桥,夜晚伴着寒山寺的钟声围坐河边,身临其境地感受《枫桥夜泊》;
品尝肉夹馍、biangbiang面,用味蕾去体验贾平凹的《陕西小吃小识录》……
http://tv.cctv.com/lm/gzsbqlx/index.shtml?spm=C59377.PGcg9VpSAVTA.EH94qPiEVLtP.1
我们曾经分享过一个民乐乐队,他们用中国传统乐器、传统服饰,加上精巧的拍摄和后期技术,把古画、古乐复活了。不少人在看了他们的作品后被种草,并且大呼“看不过瘾”!今天推荐的视频,就来弥补大家的遗憾啦!
这部轻松小片,可以让你穿越历朝历代,不仅饱览各朝服饰,还能赏一赏《捣练图》《步辇图》《簪花仕女图》《蕉荫击球图》《韩熙载夜宴图》《听琴图》《雍正半身西服像》……这就是《此画怎讲》。
这个系列的视频定位为“名画真人番”,选材于14幅中国美术史上具有巅峰地位的知名人物画,用画中人物的口吻,为我们普及名画鉴赏的知识,让看似高深的中国古画与大家亲近起来。简单来说,就是让“古画活过来”。
让我们看看唐代画家张萱的《捣练图》吧。你一定见过这张传世名画,但你见过戏这么多的名画吗?
上为《捣练图》,下为节目中的真人版
从画上看,《捣练图》分为三个场景:捣生丝、熨烫、织线缝衣。当这幅画中的人物活起来时,一场关于“谁才是画面的C位”的battle就开始了。
生丝捣练组有女工吐槽:《捣练图》表现的是唐代妇女的劳动景象,凭什么缝制组那俩人可以久坐,仅仅通过小臂、手指上些微的动作,就能表现唐代妇女,而自己则抱着大木棍子,像捣年糕一样,变成了表现“劳动者”的角色呢?
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捣练组四个女子那是戏很多,吐槽、RAP和演戏齐上阵,最后得出结论:这幅画没叫《熨烫图》《捻线图》,也是有原因的。
捣练是丝绸成衣制作的关键步骤,生丝处理得不够白、不够软,就出不来高级成衣,捣练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原来,我们捣练组才是《捣练图》的C位啊。
在吐槽中,演员们妥妥地将《捣练图》的相关知识融入了剧情。
另外,这些视频可不仅仅是演戏那么简单。
在《雍正半身西服像》这集中,你甚至还能看到雍正帝“在线答疑”:
左为《雍正半身西服像》,右为节目中的真人版
Q:@网友种花家的小兔兔:雍正,你是不是崇洋媚外,想移民?
A:当年九子夺嫡,我为了韬光养晦,封自己为“天下第一闲人”,闲人就得有闲人的样儿吧!所以我就玩起了各种的COSPLAY,除了这种西装像,还有骨骼轻奇的道士、山间题诗的文人、手拿钢叉斗猛虎的勇士、松间抚琴的雅客,以及身披蓑衣独坐船上的钓者……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我阿玛喜欢啊!
Q:@历史大神:你是不是改了传位遗诏?把“传位十四皇子”改为了“传位于四皇子”!
A:你地摊文学看多了吧!遗诏有汉文,有满文,汉文能加笔画改了,满文它能改吗?!
这也太有趣了吧!当然啦,正事儿不能耽误,每集结束,还有画作小贴士可以增进对名画的了解呢。
嗯?都看到这里了,还不赶快追起来吗?
https://v.qq.com/x/cover/mzc00200r8ravfe/b0034jr2q96.html
让画活起来,其实就是动画嘛。但是如果是博物馆里那些文物,你能想到以什么方式让它们活起来?
哈,不用费心啦,因为有一档纪录片已经实现了这个脑洞大开的想法。《如果国宝会说话》摒弃了文物类纪录片“长篇论述”的形式,每集5分钟,通过100件文物来讲述历史,建立“中华文明进程的视频索引库”。
作为一部“不正经”纪录片,单单是宣传海报,就让无数网友喊“爱了爱了”。而在正片中,文物的动态式呈现和观众的沉浸式体验,真的实现了让国宝“说话”。
王羲之的《兰亭序》神龙本,片头以流觞曲水、群贤的吟诗作赋声为打开方式,动态还原了王羲之创作的场景。我们跟着镜头中的笔触,将原帖中的修改、补字,甚至连全文中出现八次,但写法各不相同的“之”字都做了逐一表现。树影摇曳,斑驳在宣纸上。
偶尔有掉落的一片绿叶,或一只误入画面的小瓢虫,这些细节都营造了极强的现场代入感。
听起来是不是没什么吸引力?但弹幕却是一片“看哭了”的评价。伴随着抑扬顿挫的诵读声,观众们也化身来到永和九年,暮春之初,与会稽山赴约的贤者们,见证着“天下第一行书”诞生。
当然还有更令人惊艳的,比如《立狮宝花纹锦》就是“全程高能”。这集没有一句解说,却信息量爆棚。它以现代设计师的视角还原了唐代丝织品的编织工序,脑洞大开地用编程代码的形式,展现古代二进制的“经纬编织法”,让大唐新样动态化。原本古旧褪色的纹锦,通过科技还原,再次鲜活灵动起来。而如此精妙的织锦,繁复的图案放在当时只是“标配”而已,让人惊叹于古人的智慧和手艺。
还有很多视频都看点满满:
穿越魏晋南北朝隋唐的国宝文物再度风华来袭,不仅会说话卖萌,还get了唱歌和rap技能;
唐代仕女俑演绎“胖妹的春天”。一段躁动的插电摇滚乐过后,一个个活泼可爱的“胖妹子们”闪亮登场。只要自己喜欢,她们可以梳着当时流行的各种发髻,衣服上绣着最时兴的纹样,或跟着哥哥们骑马打猎,或独自仗剑天涯……
此外,走心的文案也博得了一大批好感。5分钟里,不仅将文物的知识点交代得一清二楚,也同时保证了文字的优美和深度,生动丰富还透露着些俏皮可爱,绝对是纪录片里的“神仙文案”。
https://tv.cctv.com/2017/12/29/VIDAMZlRMuEdLK4MFt2vlhmC171229.shtml
这几部视频,都是中国出品,是不是很自豪?国外其实也有类似的纪录片,比如《奇趣博物馆》,同样大受欢迎。
现在这个社会,人们都调侃“颜值即正义”,而在知识界,有趣才是王道。就让这些有趣又高水准的纪录片,填充全家人的空余时间吧!
扫码关注
第一阅读
阅读·陪伴·成长